猪鬃,是猪脊背部长而硬的鬃毛。在很多人看来,猪鬃毛是非常普通、甚至很毫不起眼物品,难以将它和飞机大炮、世界大战联系起来。
实际上,在战争年代的军事工业上,从油漆兵舰、飞机及各类军用车辆到清刷机枪、大炮的枪管、炮筒,都离不开猪鬃毛。二战期间,我国的猪鬃毛还曾经换取过抗战资金和飞机大炮。
猪鬃根条均匀、软硬适中、油性大、韧性好、弹性强、耐湿、耐热、耐酸、耐磨擦,有天然叉梢,吸附性能良好。
用猪鬃制作而成的刷子,油漆时挥刷自如,对于被灰尘污染、生锈的机械零配件或炮膛清理很有效,是机械师和维修工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战争时期,不论是飞机坦克还是汽车大炮,没有猪鬃刷进行清洁保养,就无法保证机器设备正常运行。
二战后期,日本军队因为缺乏猪鬃刷,致使军事设备在湿热的环境下生锈出现故障,许多军官不得不命令士兵用军装裹好油脂给飞机、坦克和大炮做维护保养,但是比起猪鬃刷来讲,这样清理维护保养军事设备很困难,效果也是差得多。苏联电影《侦查员的功勋》里,就有德国人在乌克兰收猪鬃的场景,一个德国军官还大喊大叫:“我们所有的财产都变成了猪鬃”,可以看出猪鬃的重要性。二战中,美国政府不仅把猪鬃列入了战略物资A类,甚至把猪鬃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说到猪鬃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国家,中国自然是当仁不让。中国猪在很多年里,都是世界顶级的优良种,很多国外猪,还是由中国猪改良而来的。
从晚清开始,猪鬃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出口物资,全世界猪鬃供给量年约6000公吨左右,战前中国即占75%以上。战时中国猪鬃产量下降,因交通受阻,猪鬃运不出去。
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参战各国更是需要猪鬃,来源却减少了,便引起世界各地“鬃荒”严重,价钱暴涨。中国的猪鬃成为了急缺的军用物资。据那时的报纸报道,在我国收购价5万法币一箱的猪鬃,从昆明运到美国就变成了67万元一箱,价钱上涨十几倍。
抗战时期中国的猪鬃还有特殊的用处,那便是抵偿苏联和英美等国援华借款或货物。抗战时,中国急需要大量军火,外汇又急缺,只能用自己的传统出口物资钨、锑、锡、丝、茶、桐油、羊毛、猪鬃等作价偿还,史称“易货偿债”。
如今技术发展迅猛,但人们还是没有找到猪鬃最合适的替代物,我国现在的猪鬃出口量依然位居世界首位。
人们好像已经淡忘了猪鬃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一定要记住在历史上,小小的猪鬃,曾经在战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取得抗战胜利也有猪鬃的一份功劳。
山东猪鬃厂进行猪鬃加工处理,常年收购猪鬃,猪毛,加工处理好的猪鬃猪毛供应大型制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