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而猪鬃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猪鬃的战略物资地位也变得十分重要,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最多的商品之一。
出于军事和贸易的需要,1939年国民政府对猪鬃贸易进行了管控,对猪鬃贸易的管控,既有利于猪鬃产业的发展,又能保证国家外贸的收入。
一、猪鬃身价暴涨
猪鬃是指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出来的5厘米以上的刚毛,具有刚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的特点。
正是因为猪鬃具有这样的特性,才使得猪鬃成为了制刷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应用范围很广,在军工企业,枪支、大炮、飞机坦克、舰船等上漆都离不开猪鬃。
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由于中国的产业落后,制造出来的商品质量较差,在国际市场当中缺乏竞争力。
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时间处于入超,巨大的贸易逆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加大对外出口,人们开始重新挑选商品打入国际市场。
由于猪鬃的特性,而世界上的人工养殖猪产地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光中国的猪鬃产量就占了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
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猪鬃产量极低,又对猪鬃的需求量极大,所以,中国的猪鬃出口数量逐年上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到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每年的猪鬃出口量已经突破了十万担,在国际的猪鬃贸易中占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市场份额,猪鬃的大量出口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不少的收益,在1937年时,中国的猪鬃出口收入已经达到了2792万元。
二、猪鬃对抗战的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猪鬃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了扩大军备,都加大了对中国猪鬃的购买,1936年,德国、日本向中国购买的猪鬃数量分别是:8467公担,8963公担。
并且,有“世界军火库”之称的美国,也加紧了对中国猪鬃的购买。1934年购入猪鬃13240担,占我国猪鬃出口总量的31.5%;1935年购入猪鬃15179担,为出口总量的32.8%;1936年购入猪鬃22844担,占我国猪鬃出口总量43.4%。
二战爆发后,美国对我国猪鬃的需求更加迫切,为获得中国猪鬃进口的优先权,1939年美国政府训令其驻华使馆,向国民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庆出口的猪鬃全部运美,以解决其军事工业急需。
但当时,苏、英也都急需猪鬃,美国独享猪鬃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为解决猪鬃的来源和分配问题,三国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机构——战时国防物资供应公司,负责交涉如何从中国取得猪鬃,并协商如何分配,达成了我国出口猪鬃的51.9%为美国所购买的协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由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实力差距,在开战之初,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沿海地区几乎成为了沦陷区,东南沿海的工业区损失巨大。
但是,在国际市场中,猪鬃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价格疯涨,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西南边陲的老百姓团结一心,努力生产,即便是到了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一年(1940年)中国依然可以对外输出3500吨的猪鬃,用猪鬃来换取外汇进行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而日本则是一个初级工业国,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差距也导致了中日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有着巨大的鸿沟。
中国工业弱,但是,拥有着大量的猪鬃,西方国家的工业强大,但猪鬃的产量极低,所以,在1936年中国和德国达成了合作,中国用猪鬃换取德国的军火以及工业设备,使得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德式军火。
国民政府利用这批军火武装了好几个师,其中的36、87、88三个师德国化最浓。
由于这三个师是经过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再加上装备了德式军火,被后人称为德械师。
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央军的德械师开赴了战场,同侵华日军血战了三个月,其中就有这三个德械师,当时的中国军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杨杰赴苏,达成苏联向中国提供20个师的武器装备。
由于当时中苏双方尚未签订易货贷款的协定,苏方要求先期供应的物资由中国方面付给现金。
但是,中国因外汇极度短缺而无力偿付,只好向苏方一再申述:“中国在激烈的抗战期间,现金筹集既难,消耗复巨。苏联不惟为中国之诚挚友邦,且系我民族抗日之积极声援者,当能理解中国所处的困难环境而仗义相助”。
苏联方面对此表示谅解,同意中国以农矿产品进行易货。1938年3月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关于使用5000万美元贷款之协定》。
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易货贷款,用以购买苏方的军火物资;中国政府分五年用苏联所需要的商品及原料偿还,其价格由双方根据世界市场相同技术质量之商品及原料价格规定之。
协议签订后,贸易委员会遂被授权制订农产品的偿付方案,统一办理易货之茶叶、桐油、猪鬃等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及销售。
1938年7月,第一批价值57万,1260公担之偿债猪鬃,按贸委会与苏俄协助会于6月所订立合同,自汉口输往广州转运香港,然后运往苏联。
1939年后,中国华南、华中为日军占领,茶叶产地大多成为沦陷区,茶叶的采购十分困难,中方欠交苏联的易货茶叶逐年增加。有鉴于此,苏联要求欠交部分改用猪鬃代替。因此,易货猪鬃数量逐年增加。
在美国,猪鬃还被美国政府列入了国防计划当中,美国政府颁布《M51号猪鬃限制法令》将猪鬃列入了A类战略物资,与军火等同。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而在中国战场,中国东南沿海已经成为了沦陷区,中国同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了。
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需要大量的猪鬃,而中国政府又需要大量的物资进行抗战,所以,美国军方同中国的国民政府开通了著名的“驼峰航线”。
美国飞行员驾驶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将中国战争急需的军火运来换取美国急需的猪鬃,在抗战中后期,中国战场急需的军火都是这样来的。
1937年至1945年期间,猪鬃为抗战增加了30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而且,在艰难的抗战时间里,中国政府与美国、英国、苏联签订了一些列的贷款协议,获取了总价值11亿美元的贷款来进行抗战,中国政府用猪鬃来偿还这些贷款。
毫不起眼的猪鬃,在中国的抗战岁月中,成为中国战场支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重要支柱,让中国人民坚持到了抗战胜利。